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關注公眾號
服務時間08:00-24:00免費課程/題庫
微信掃一掃
湖南工業大學“綠色包裝與安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整合學校在包裝學科方面的綜合優勢,圍繞特殊高層次包裝人才培養,構建了“項目帶動、技術攻關、校企合作”三位一體的開放培養模式,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三大模塊:課程設置突顯培養特色
學校以現有包裝學科專業群為基礎,從包裝設計、材料、結構乃至產品使用后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與處理等角度,設置了“學位基礎課”“學位專業課”“選修課”三大模塊課程體系,培養人才“博”與“專”的互補特色。
學校借鑒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包裝學院等國外一流包裝院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模式,采用模塊化課程設置與專業學術實踐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開設了《功能包裝材料設計》《包裝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等課程,課程設置緊貼學科前沿和工程實踐,既適應綠色包裝特殊需求,又為解決綠色包裝與安全工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著眼于培養減量化包裝設計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注重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突出關鍵技術研發的集群優勢,從包裝設計、材料、結構乃至產品使用后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與處理等角度,科學設置了課程體系。尤其是《包裝結構與安全設計》《智能包裝設計與技術》《綠色包裝理論與標準》等課程的設置,從設計的角度研究、解決包裝的安全性問題出發,探討造成過度包裝設計的原因與解決方法。博士生在研修學位課的同時,結合研究方向選修一定的專業課,適應了綠色包裝對技術綜合性的特殊培養需求。
三個注重:科研項目促進實踐教學
以在研或擬研項目為基礎,學校從3個方面注重將科學研究與教學內容有機對接,展現項目實施優勢與特色。
一是注重學術實踐。博士生在攻讀學位期間,通過參與“安全視域下的藥品智能化包裝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學術課題,參加湖南省“先進高分子材料培育與發展”會議等學術研討,接受學校與企業的聯合培養,有效提高了解決綠色包裝工程領域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的能力。
二是注重服務國家宏觀需求。學校以包裝行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抓牢博士生培養實踐教學。學校參與制定“包裝與包裝廢棄物”國家系列標準等,緊貼博士培養需求,既發揮了學校包裝學科和博士人才培養的綜合優勢,又通過中國包裝聯合會整合了行業優勢資源。
三是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培養期間,學校縮減課內學時,增加工程實踐環節的學時,建立校級工程訓練與創新中心,搭建面向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推進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新機制,依托中國包裝總公司下屬的包裝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結合行業企業工程項目的研發,強調面向工程實際,培養研究生能夠關注社會發展,捕捉社會需求,善于發現、凝練、解決企業重大工程問題的能力。
五大舉措:保障體系確保人才質量
以“三位一體”開放培養模式為紐帶,學校實施從博士生入口到出口的全過程管理,保障了高層次包裝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是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根據研究方向所擬設的科研項目,確定招收對象的知識結構與學科背景要求,重點招收有實踐經驗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和設計類碩士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個性化人才培養計劃。
二是實行項目評審與導師資格評審相結合的導師遴選制度。根據每個方向所涉及的科研項目,為博士生配備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擔任的雙導師,以項目評審與導師資格評審相結合的雙重遴選,取代過去的“固定資格制”。
三是實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辦法。以計算學分的形式把學生參與導師指導的科研工作作出量化標識,把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所作的貢獻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充分尊重博士生的智力成果。
四是實行基于項目研究的學位論文評審制度。博士生學位論文選題必須基于研究項目,必須針對綠色包裝與安全領域的關鍵技術與核心問題,必須要有相關科研成果和相關實驗作支撐,必須能夠解決包裝行業的實際問題,論文評審與答辯必須有國內知名包裝企業界人士參與。
五是實行校企聯合的開放式培養。學校建立推動產學研用聯盟支撐的長效培養機制,將人才培養延展至組織實施包裝行業科技攻關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等應用領域,全方位滿足國家對綠色包裝與安全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特殊需求,為服務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載自 湖南成考網 [http://www.nvlxgvr.cn/]本文關鍵詞:
湖南成考網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郵件429504262@qq.com
上一篇:湖南工業大學報廢資產公開處置公告
下一篇:我校與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